为什么总有人在贩卖焦虑?

Hydra大约 10 分钟随笔

今天不聊技术,想和大家聊聊贩卖焦虑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。

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,整个社会开始弥漫一股贩卖焦虑的风气。

而我们程序员的圈子也未能幸免,打开朋友圈,几乎每天都会收到这样的推送。

35岁之后不会XX,开滴滴还是送外卖?

5年工作经验,面试XX,炸了!

被面试官用XX吊打,太惨了!

从标题弥漫出的焦虑气息,营造出一种沉重的氛围,让你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已经不足,技术栈也已经落伍,即将要被这个社会淘汰。

而这些信息的发布者,他们一边诚恳的说,我们这只是在反映社会现实而已,一边把黑手伸向你的钱包,促使你为焦虑而交税,赚的盆满钵满。

不得不感叹,这些人都是高级的心理专家。

在心理学上,有个概念叫做ABC理论

Antecedent 指事情的前因,Consequence 指事情的后果,有前因必有后果。

但是有着同样的前因A,却可能产生不一样的后果,这是因为从前因到后果之间,一定会透过一座桥梁 Belief ,这座桥梁被称为信念,也可以理解为情绪。通俗的解释这个理论,就是人们在特定情境下的情绪可能会引发不同的后果。

而贩卖焦虑的人,就是在这个B上开始做文章。

本来,正常人的心理变化轨迹是这样的:

A 想赚的更多一点——B 认为自己应该加强学习——C 通过学习等方式提升自己,提高技能。

于是,那些想要收割韭菜的人或机构,抓住并利用了这种心理,开始了他们的表演。

首先,我们要知道,拿这个B做文章的人,他们所有的行为,目的无外乎只有一个,都是围绕着赚钱这个主旋律来进行的。

他们的具体表现细究起来也很简单,类似于把大象放进冰箱总共分几步

以现在越来越多的IT类培训机构为例,他们收割韭菜的套路手段虽然看起来简单,却非常实用。

第一步,为你打开寒冷的冰箱。

他们会告诉你,你现在技术很差人也很穷,照现在这样下去,完全没有任何前景和希望的,无底深渊正在向你挥手。

话术也比较常见,月入才1万?还要养老婆小孩?一年才12万,12万在你们当地能买的起一个厕所吗?小孩上的起教英语编程算术音乐的幼儿园吗?

他们会找出有关的新闻和社会现象,挑出里面最刺激人的点,比如35岁劝退,比如某大厂的向社会输送人才,比如程序员跳楼……

这种话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,能把人藏在内心的焦虑彻底勾出来,就好像一个绿茶婊。

第二步,把你塞进冰箱。

绿茶婊的目的,可不仅仅是把你内心深处的欲望引出来,他们最终要实现的,是在目标的身上榨取出可观的油水。

他们会告诉你,想多赚点的话我们有办法啊,我们可是资深培训机构,前BAT的高级技术专家都在我们这里当讲师,可以来听一下我们的课,让专业老师给你丰富一下知识,提升一下技能。

完事以后,你就可以跳槽了,月薪翻个N 倍不成问题,现在报名还能打个8折,错过就没有这个机会了哦!

不信你看那个谁,去年上的我们的课,现在都已经到大厂了,年薪已经开到百万了,你现在跟他已经有差距了知道吗!

这么一听,绿茶婊简直就是为你好啊。这是什么精神,真是天下为公是谓大同!

这么好的建议有什么理由不接受呢?为了自己为了家庭,大把的钞票就掏出来流进了他们的腰包。

第三步,把冰箱门关上。

油水榨完了,绿茶婊还会像之前一样对待你吗?想也知道不可能啊。

于是,沉重的冰箱门就要关上了,目标就变成了一头将要被永久冷冻的大象,还是被榨干油水之后瘦了吧唧的。

什么,我们的课没用?不可能啊!我们曾经的学员都反映效果很好的,不信你看我们的评论区。学习这东西我跟你讲啊,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,还是你自己的能力有问题,自己找找原因吧,不能什么都怪别人。

当然,回过头来,你动动脑子就会明白这些好评都是返现刷出来的。

作为一头瘦了吧唧的冷冻大象,你只能选择呆在寒冷又不见天日的冰箱里,等着一个好人打开冰箱救你出去。

或者迎接下一个被塞进来的、瘦了吧唧的冷冻大象。

到这,不禁让人感叹,多么完整的一套商业闭环,而贩卖焦虑,正好处于其中推波助澜的核心环节。

再次回想起之前看到过一句话,创造焦虑是最容易的引起关注和引发消费的方式,真有道理。

可能这时候有些人要说了:

的确有人年薪百万啊!

的确有人疯狂学习之后就跳到大厂去了啊!

的确有人年纪轻轻就实现财富自由了啊!

……

是真的。

但这只是一种片面的真实。

实际上,月薪不过万的人比月薪过万的人,多了很多倍。现在甚至还有6亿人,月薪维持在1000元的水平。

实际上,跳不进大厂,在小公司做个螺丝钉的人,才是绝大多数。

实际上,不能实现车厘子等等自由的人,才是芸芸众生的真实写照。

极少数的个例,并不能代表大多数的现象。

而贩卖焦虑的绿茶婊们,正是把个例歪曲成了现象,用片面的事实对人进行大肆游说,勾起人们的不安全感,再向人们兜售他们那并不好用的药方。

信了的话,大概率你就上当了。

那为什么会有人成为了成功的一小部分?

勤奋自律什么的自然不必多说,这些都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。今天我想要提的是一个偶然在知乎上看到的概念,踩踏效应

大意是这样的:当一个打饭窗口只有三五个人排队的时候,大家都能有序的排队。但是当排队的人数变成十几个、二十几个甚至更多的人的时候,就不会再有人排队了,而是一哄而上,能挤能抢的,才能更快的打上饭。

于是大家都不会把精力放在如何维持秩序好好排队上,而是会想办法,用各种旁门左道奇技淫巧,来更快的达到自己的目的。

本来,旁门左道和奇技淫巧是不必要的,但是在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,这些不正常的细枝末节,恰恰变得十分重要。

什么,你会手写红黑树,那我也不能落后,必须要手撕个Spring 源码来给你看看。

什么,你能讲出数据库索引是如何工作的,那我也必须回以颜色,研究一下HotSpot 的设计原理。

很多场合下的面试,已经变成了面试官和面试者围绕八股文的不懂装懂,结果就成了面试造火箭,工作拧螺丝。

为了这些不必要的细枝末节而投入大量的精力,造成了一种不正常的竞争,而这种竞争却并没有对整体行业的水平带来进一步的提升。

于是,内卷来了。

至于内卷对整个行业带来的影响,就不在这里讨论了,让我们把话题带回到贩卖焦虑的这群人身上。

当社会上有人开始指责这群贩卖焦虑的人,他们就会开始狡辩了,说他们贩卖的不是焦虑,而是希望。

听听,这话说的是多么冠冕堂皇,而又苍白无力。

当然,被批评的多了,绿茶婊们也会升级,进化成为高端的绿茶婊。

高端一点的玩家就不一样了,他们不会向低端绿茶婊那样直白,一上来就直接向你贩卖焦虑,而是先包裹一层华丽的外包装。

他们会对你说,别相信什么所谓的35岁定律,那都是别人骗人的,那些人被裁员只是因为他们的能力不足,只要你有足够的实力,那么你的老板有什么理由去裁掉你呢?

但是很遗憾,接下来他们也会使出浑身解数让你觉得你并没有这样的实力,然后听从他的建议,乖乖掏钱。

九把刀的《杀手》系列里有一句话。每个杀手从杀死第一个人那天,就在等待制约来临,杀人,就是为了有一天不杀人。

当年觉得这句话真是又酷又有哲理,同样,放在程序员们身上也同样适用。试问,有多少程序员现在日复一日的写代码,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够不写代码。

对大多数的人来说,做程序员只是一个谋生的手段,但不是我们的人生目标。

而为了达到人生的终极目标,我们一路都在成长。成长的方向有很多,在程序员的道路上,成为架构师、技术总监、CTO,都是不错的方向,但是这并不代表就没有其他的路。

在成长路上,那些贩卖焦虑的奸商们开出的假药方,甚至有可能成为一块块的绊脚石。

有绊脚石,可以伸手把它移开。有荆棘,可以用刀子砍掉。

实在不行,条条道路通罗马,换条大道走,不是也可以吗?

对焦虑的负面反射,这是生物的自我保护反应,是镌刻在人的DNA里的。但总是在惶惶不安的焦虑状态中,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。

身心都不健康了,还怎么享受生活?

所以,不要让垃圾信息影响你的心态,让贩卖焦虑的人都见鬼去吧。

放下焦虑,做好自己。